欢迎来到美高梅官网正网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8-04-28 编辑: 浏览次数:

一.课程名称:工程地质

二.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三.课程编码:ZX0651220

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本科)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46学时,讲授40学时,实习6学时,共2.5学分;第二学期开课。

六.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应用于解决工程场地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勘察,研究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水文地质和地表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和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是土木工程类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岩、土体,作为各类工程建筑物地基,是进行地基处理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也应与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相统一。因此,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将后开设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课程及从事工程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八.教学方法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为主,辅以必要的课堂实习和野外实践,开阔眼界,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九.考核方法

课程结束后采取闭卷答题的考试方法。试卷内容以基本概念为主,采用选择、填空、词组解释、简答、作图等题型命题。答题时间为100-110min,总分为100分。

十.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

本课程拟选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由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孙家齐教授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工程地质》第二版为本课程的教课书。参考书目如下:

杨怀仁   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年

罗国煜   岩坡优势面分析理论与方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年

张倬元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年

胡广韬   工程地质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年

李淑达   动力地质学原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年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方案

章序

内容

学时分配数

其中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1

绪论

2

2

2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10

4

6

3

地质年代及第四纪地质

3

3

4

地质构造

8

8

5

地下水

6

6

6

地表地质作用

8

8

7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

4

4

8

工程地质勘察

5

5

合计

46

40

6

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土木工程对地基的基本要求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与人类工程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各种元素、矿物、岩石是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各不相同的矿物成分和形成条件以及代表性岩石,它们的工程地质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员工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条件;掌握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以及三大岩类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层圈

一.地球的层圈构造

二.地质作用

第二节 矿物

一.矿物的形态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三.常见矿物

第三节 岩石

一.火成岩

二.沉积岩

三.变质岩

本章重点是要求员工认识造岩矿物,掌握矿物、岩石肉眼鉴定的方法。对于初次接触矿物、岩石的员工,准确认识矿物的物理性质是致关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此,需要通过课堂实验实习反复观察、练习。

第三章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员工了解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其确定方法各不相同。第四纪是地球发展演化的最新阶段,在此期间各种地质作用不断发生,同时形成相应的松散堆积物,它们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本章重点是确定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思想、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点;准确理解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物质组成。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地质年代

一.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二.地质年代表

三.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第二节 第四纪地质概述

一.第四纪地质概况

二.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包括褶皱、节理、断层。本章系统的介绍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和工程地质评价。此外,地层接触关系和岩层产状也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时空特征。本章重点是各类地质构造与工程的关系。对于员工没有任何野外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准确理解有关基本概念有很大难度,应结合本教材实验3及有关地质构造模型进行讲授。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一.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岩层的产状

三.岩层露头线特征

四.地层接触关系

第二节 褶皱

一.褶皱要素

二.褶皱的类型

三.褶皱的野外识别

四.褶皱形成时代

五.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三节 节理

一.节理的类型

二.节理的观测与统计

三.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第四节断层

一.断层要素

二.断层的类型

三.断层存在的标志

四.断层形成的时代

五.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五节活断层

一.活断层的特性

二.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三.活断层评价

第五章 地下水

地下水在地壳表层广泛分布,并具有渗透性;对工程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地质环境会产生影响。本章着重阐述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循环与运动,扼要介绍由地下水引发的工程问题和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章重点应放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上来。需要员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地下水循环、地下水运动及水化学成分;掌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特点及地下水的要素。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岩石的空隙

二.含水层与隔水层

三.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一.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二.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第三节 地下水的循环

一.地下水的补给

二.地下水的排泄

三.地下水的径流

四.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五.地下水与工程

第六章 地表地质作用

地球表面是各种自然因素的交叉作用地带,也是人类工程活动的场所。发生于地表的地质作用,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深广。根据本地区自然地质特点,主要介绍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边坡和斜坡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重点是岩石风化的评价与防治、河流地质作用的形成和发展、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基本思路。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四.岩石风化的勘察评价与防治

第二节 河流地质作用

一.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二.河流地貌

三.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防治

第三节 岩溶作用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二.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 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

一.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滑坡及其工程地质勘测

三.斜坡稳定性评价

四.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第七章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与分类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是工程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对于工程岩体分级的学习,了解岩体分级的目的、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详细介绍国家通用二级标准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掌握《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的分级方法及基本思想。对于土的分类仅介绍地基土的分类,并对软土、黄土和红粘土等几种主要特殊土的基本工程性质进行简要介绍。本章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节 工程岩体分级

一.分级的目的

二.影响岩体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

三.工程岩体分级的代表性方案

四.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第二节 土的工程分类

一.概述

二.土的工程分类方案简介

三.我国主要特殊土的基本特性

第八章 工程地质勘察

本章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手段以及勘察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扼要介绍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类勘察技术手段的应用条件、勘察成果的表示方法;通过对勘察成果资料的阅读、分析达到认识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目的,为工程场地的选择、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第一节 概述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工程地质测绘

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二.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

三.工程地质测绘方法要点

第三节 工程地质勘探

一.工程地质物探

二.工程地质钻探

三.工程地质坑探

第四节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地质图的编绘

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上一条:《数学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关闭